边塞浪子的小说边塞浪子文集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
![]() |
|
游离小说网 > 诗歌散文 > 边塞浪子文集 作者:边塞浪子 | 书号:24339 时间:2018/12/27 字数:2552 |
上一章 韵声书说:之乐音村农 下一章 ( → ) | |
“哎哟哎…那个河里石头滚上坡/凌冰结在开⽔锅/老鼀咬断猫尾巴/妈妈出嫁儿打锣哎哟…打打咚咚咚…”这是我儿时听到的说书人惯用的小书帽,意图是让听众在他的这几句带有幽默趣情的话语中静下来,以便他继续正题。 “说书”是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朝末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流行。我之所以说它是农村音乐,是因为它又固定的旋律和节奏,并以唱和说相结合以中通俗艺术形式。民国年间形成了河洛大鼓(流传于河南)、京韵大鼓(流传于京北天津等地)西河大鼓等几个具有地域特⾊的流派。说书的服装、道具、伴奏都很简单。一只扁圆形的木框⽪面鼓,支在几 ![]() ![]() ![]() 说书是过去乡村民间对说唱艺术的俗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那一带颇具趣情的乐娱曲目。那时的乡村没什么乐娱方式,盼星星盼月亮月儿四十能放映一场电影就是不小的奢望。貌似下里巴人的说书人以其通俗易懂受到当时老少爷们的 ![]() ![]() 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其表演是连唱带说,很像带唱的评书,所以民间也称为“大鼓书”把听众叫做“听书的”而称大鼓演员也叫“说书先生”唱大鼓的过去也属于“江湖人”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拜师学艺,学徒三年或四年,再为师傅“效力”一年。其间吃穿都由师傅负责,当然登台演出的收⼊也都归师傅,空闲时还要帮师傅家⼲家务零活,熬到正式出徒后,才能自立门户演出谋生 说书大多人来自长満故事的十里八村,在青纱帐里摸打滚爬过,浑⾝一股子泥土味儿。他们穿着很普通,⾝上没有现在电视台文艺演出时演员穿的很打眼的民族演出服。演出场地要求不⾼,农闲时大树下和生产队的口牲屋里、场地里都是演出的场地。说书艺人演出时以唱为主,唱累了开始道⽩,表演起来形神兼备。那个时候判定一个艺人⽔平的⾼低和现在差不多,就是看掌声,看谁会煽情,谁演出时能尽可能地多催下听众的眼泪,谁就是名家。所以艺人们往往以听众流下眼泪的多寡品评自己演艺的⾼低。在那个时候说书艺人很吃香,好烟好酒待着,队⼲部亲自作陪,给⾜艺人面子。说书的时候大都在晚上,从地里出工回来端着饭碗的⽗老乡亲围住说书艺人沉浸在栩栩如生的故事里。那时没有现在的乐娱这么发达,农闲时节村里专门从外边请来⽔平⾼的说书艺人,吃过饭没有事,一村人围坐在一起听说书。一听就是半个月,长的时候将近一个月,如看一部电视剧一样,随着剧情的起伏人们时而笑时而哭,时而怒骂时而沉默,为闲暇的时间增添了许多乐趣。等到艺人走的时候每家都出些粮食,算是掏钱买门票了。 那时说书艺人很吃香,经常这个村没有唱完,下个村就预定好了,甚至还有争抢的现象。真是争抢也没有抢到的时候,村里便自己想办法了。算卦的瞎子刘平时爱哼上两句,人们便打他的主意,老刘直摆手,无奈架不住人们的连哄带骗,就红着脸上场了。没有鼓有人把家里的锅盖拿来,顺便还带来了敲鼓的筷子,一出自娱自乐的戏在人们的哄笑中开演了。想想够滑稽,⽩天算卦蒙人骗人费劲口⾆,晚上说书依旧要挖空心思构思故事去说给乡亲去听,这瞎子老刘注定给说⼲上了。有一次说的晚了,因为大人明天要下地⼲活就走了,只剩下几个小孩;老刘海在津津有味地说着,忽然来了一头猪在他的鼓架子上蹭了蹭差点把家伙弄倒,老刘赶紧喊到:别挤,再挤就没有法说了;猪又尿了一泡尿, ![]() 农村说书艺人们很平易近人,他们绝没有《家百讲坛》教授们的风采,他们文化不见得⾼,就是借助三寸不烂之⾆,凭着超越常人的悟 ![]() ![]() 那时说书的內容多是野史演义,什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隋唐演义》,什么《混龙传》、《东周列国传》,什么《姜子牙》、《诸葛亮》…都是说唱的选择。说唱时艺人很投⼊很夸张地倾注自己的主观情感,这叫做“个人嘴里变巧能”忽而 ![]() 后来由于“文⾰”的到来?红卫兵要“破四旧”大鼓书艺人的野史演义类底本名正言顺的成了“破”的对象,统统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不过说书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还是出奇地活了下来,內容也随着时代需要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为了响应伟大旗手的号召。红⾊经典的《平原 ![]() ![]() ![]() 再后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打开了,农村改⾰硕果累累,农民兄弟 ![]() |
上一章 边塞浪子文集 下一章 ( → ) |
《边塞浪子文集》是边塞浪子在游离小说网编写的小说,边塞浪子的小说边塞浪子文集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请随时关注全本小说网站游离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