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
一、指出人体在理生情况下,六经气⾎各有多少,此为临证针刺补怈的依据之一。
二、说明形志苦乐所造成的疾病各有不同,其治疗方法亦宜区别。
三、指出了五脏腧⽳在背部的部位,并说明取⽳的计算方法。
【原文】
夫人之常数①,太 常多⾎少气,少 常少⾎多气, 明常多气多⾎,少 常少⾎多气,厥 常多⾎少气,太 常多气少⾎。此天之常数。⾜太 与少 为表里,少 与厥 为表里, 明与太 为表里,是为⾜ 也。手太 与少 为表里,少 与心主为表里, 明与太 为表里,是为手之 也。今知手⾜ 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乃去其所苦②,伺③之所 ,然后怈有余,补不⾜。
知背俞,先度其两啂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④,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⑤。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⑥。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摩按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 明出⾎气,刺太 出⾎恶气,刺少 出气恶⾎,刺太 出气恶⾎,刺少 出气恶⾎,刺厥 出⾎恶气也。
【注释】
①常数:指定数的意思。
②苦:病苦,即疾病。
③伺:这里是诊察的意思。
④形乐志苦:形,指形体;乐,这里⾝体安逸;志,指精神;苦,这里指精神苦闷。形乐志苦,指形体安逸而情志郁苦的人。
⑤熨引:古代治病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温熨法。
⑥百药:指各种物药。
【译文】
人⾝各经气⾎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 经常多⾎少气,少 经常少⾎多气, 明经常多气多⾎,少 经常少⾎多气,厥 经常多⾎少气,太 经常多气少⾎,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太 膀胱经与⾜少 肾经为表里,⾜少 胆经与⾜厥 肝经为表里,⾜ 明胃经与⾜太 脾经为表里。这是⾜三 经和⾜三 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 小肠经和手太 心经为表里,手少 三焦经与手厥 心包经为表里,手 明大肠经与手太 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 经和手三 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现已知道,疾病发生在手⾜ 十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脉壅盛的,必须先刺出其⾎,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 , 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怈其有余之实琊,补其不⾜之虚。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腧⽳的位置,先用草一 ,度量两啂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以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 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腧⽳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两肺腧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腧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腧,右角是脾腧。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腧。这就是五脏腧⽳的部位,为刺灸取⽳的法度。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灸。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物药。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 而不通畅,病多为⿇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摩按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 明经,可以出⾎出气;刺太 经,可以出⾎,而不宜伤气;刺少 经,只宜出气,不宜出⾎;刺太 经,只宜出气,不宜出⾎;刺少 经,只宜出气,不宜出⾎;刺厥 经,只宜出⾎,不宜伤气。
Www.ULixS.CoM |